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1卷  第3期

特别约稿
中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控制现状分析
张建宇, 潘荔, 杨帆, 刘嘉
2011, 1(3): 185-196.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31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飞速发展,成就辉煌。截至2010年底,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96 219万kW和42 280亿kW·h,从1996年起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电力行业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控制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排放绩效逐年下降;2009年底,电力行业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绩效分别下降至1.0,3.2和2.9 g/(kW·h)。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业已开展并且成绩斐然;以2005年为基准年,2006―2009年电力行业累计减排二氧化碳约9.51亿t。展望“十二五”,电力行业在大气污染物控制方面,应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控制路线,坚持区域联防联控和对复合型污染控制的重点工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坚持优化电源结构、强化节能降耗的发展思路。
大气污染控制治理与节能减排技术
中国CO时空分布的遥感诊断分析
尉鹏, 任阵海, 陈良富, 陶金花, 王文杰, 程水源, 高庆先, 王瑞斌, 解淑艳, 谭杰
2011, 1(3): 197-204.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32
摘要:
利用2010年9月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传感器的CO柱密度数据及地面CO小时浓度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具有时间同步特征,相关系数0.63(显著性水平95%),AIRS观测数据反映了地面CO的污染。通过2004—2010年CO柱密度数据,研究了中国CO的时空分布特征,平均CO柱密度由重至轻依次为华北、长三角、华中、珠三角、东北、四川及新疆地区,各区域在3月和4月达到CO污染峰值,且7年的CO柱密度较稳定。CO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汇聚带的特征,结合气象资料发现,反气旋系统中部及后部覆盖的均压场是形成显著汇聚带系统的主要背景场。
钢渣作为湿法脱硫吸收剂的实验研究
朱金伟, 王凡, 任洪岩, 张凡, 王红梅, 刘宇
2011, 1(3): 205-209.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33
摘要(3738) PDF(741KB)(1453)
摘要:
以钢渣作为吸收剂利用喷射鼓泡法进行湿法脱硫工艺试验研究,通过分析钢渣脱硫前后的组分变化以及脱硫反应机理,研究不同钢渣乳液浓度、喷射管淹没深度下系统的工艺参数,确定系统最佳的反应条件。当钢渣乳液浓度为25%以上,喷射管淹没深度130 mm,pH为6.6~6.8时,系统脱硫效率可达70%以上。钢渣中参与脱硫反应的成分主要为CaO,MgO,Fe2O3,Al2O3等,脱硫反应后的钢渣中游离氧化钙(f–CaO)和MgO浓度大幅降低,避免了钢渣综合利用时因f–CaO和MgO遇水而产生的膨胀问题。分别利用钢渣乳液和石灰石粉末作为吸收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钢渣乳液与石灰石具有相同的脱硫效果和反应趋势,说明钢渣完全可以取代石灰石作为湿法脱硫吸收剂。
环境基准与标准制定和管理技术专题
“十二五”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的思考
段小丽, 李屹, 赵秀阁, 王先良, 王贝贝, 聂静, 张金良
2011, 1(3): 210-214.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34
摘要(4478) PDF(772KB)(1593)
摘要:
随着环境污染因素在影响人群健康风险因素中比例的增加以及各类环境健康损害事件的日益频发,环境与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了政府和科研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而当前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不能满足应对环境与健康形势的需求。分析了我国“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即将面临的形势,结合对国际经验和我国标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的构想以及优先启动的标准目录的建议。研究认为,环境与健康标准应当服务于“环境健康风险防范”,体系应包括限值标准、评价方法标准、管理规范类标准和基础标准4个层面,其内容应当包括环境与健康调查、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和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3个方面。“十二五”应当优先启动环境与健康调查和风险评价方面的技术规范类和有关基础性标准。
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设计
宋国君, 韩允垒, 王晨, 李艳霞
2011, 1(3): 215-220.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35
摘要(4585) PDF(913KB)(1144)
摘要:
基于循环经济和边际成本排放控制思想,提出包含控制成本、程度和速度要素的排放标准体系框架,覆盖污染物排放全生命周期,主要由原料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生产环境保护技术政策、末端治理政策(排放标准)和处置技术政策四部分构成,四部分间的控制程度取决于边际控制成本,成本低的污染控制环节优先实施。根据技术先进程度对排放标准进行分级,以持续促进环境保护技术进步,为社会提供正确预期。排放标准体系通过建立制定和更新机制自动识别实施的优先领域,以合适的速度对自身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有机溶剂使用行业VOCs排放控制标准体系的构建
江梅, 张国宁, 邹兰, 魏玉霞, 张明慧
2011, 1(3): 221-225.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36
摘要(4175) PDF(613KB)(1650)
摘要: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控制,因此迫切需要建立VOCs排放控制相关标准体系。有机溶剂使用是VOCs排放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通过对有机溶剂使用典型行业VOCs排放特征的研究,提出了我国有机溶剂使用行业VOCs排放控制标准体系框架。该体系结构上包括通用型标准、工艺型标准和行业型标准三部分,体系表中共14个标准,包括现有标准1项,正在制订的标准有7项,新设标准6项。
燃煤电厂汞的排放控制要求与监测方法
李辉, 王强, 朱法华
2011, 1(3): 226-231.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37
摘要(5300) PDF(821KB)(1624)
摘要:
介绍了汞污染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危害及燃煤电厂汞的产生和排放机理,对国内外燃煤电厂汞排放控制相关政策、排放标准进行了对比,重点介绍目前主要的烟气汞排放监测方法。其中较为成熟的烟气汞排放监测技术主要是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制定的安大略法(OHM法),30A法(在线监测)和30B法(吸附采样分析法)。结合我国部分已开展燃煤电厂烟气汞监测项目的经验提出建议: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开发适合于我国燃煤电厂的汞检测标准方法及相应仪器设备,在掌握我国燃煤电厂汞排放情况的基础上制订减排目标及排放标准。
重型车在用符合性的车载测试方法研究
郭兴, 胡京南, 鲍晓峰, 李振华, 吴烨, 杨洪强, 帅石金
2011, 1(3): 232-236.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38
摘要(4047) PDF(634KB)(1252)
摘要:
从2000年我国实施第一阶段排放标准开始,汽车的排放法规日益严格,对机动车污染的控制力度逐步加大。在用车符合性是机动车排放管理的重点内容,从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开始我国将对重型车实施在用符合性检查。但我国对重型车在用符合性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发动机台架测试方法在操作性和有效性上都存在不足。介绍了以欧盟和美国为代表的国外重型车在用符合性车载测试方法研究、实施进展,国内已开展的一些探索研究及车载排放测试系统。
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研究
纪亮, 袁盈, 李刚, 武雪芳
2011, 1(3): 237-242.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39
摘要(4719) PDF(764KB)(1837)
摘要:
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家通过及时制订和加严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使我国机动车污染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自实施国Ⅰ阶段标准以来,新车单车污染物排放削减了57%~96%,带动了整体在用汽车平均污染物排放因子明显下降,有效控制了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使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改善。通过分阶段不断加严汽车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总量减排效果显现。
建立江苏省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需求探讨
周灵君, 夏思佳, 姜伟立
2011, 1(3): 243-248.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40
摘要(4555) PDF(915KB)(1656)
摘要:
现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中的3项指标(SO2,NO2和PM10)已不足以全面反映江苏省大气复合污染状况,与公众感受差距较大。通过分析江苏省PM2.5污染现状和污染源状况,综合大气中PM2.5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成果,以及国外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建议江苏省将PM2.5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指标体系,建立适合江苏省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我国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空气质量日报改进的思考
孟晓艳, 王瑞斌, 杜丽, 李健军, 解淑艳, 郑皓皓
2011, 1(3): 249-254.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41
摘要(4250) PDF(699KB)(1464)
摘要:
通过对我国空气质量状况分析发现,空气中SO2和PM10等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灰霾、光化学污染等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现行的空气质量日报空气污染指数(API)系统表现出其局限性。以2009年天津、上海、重庆、广州和宁波市相关监测点位的空气质量数据为依据,通过3种测算方案评价了在我国现行空气质量日报系统中加入不同监测因子对优良天数的影响,建议增加O3和PM2.5等监测因子。
水质标准制定中的经济分析
霍守亮, 牛蒙, 席北斗, 陈艳卿, 陈奇, 张玉秀, 苏婧, 孙文春
2011, 1(3): 255-259.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42
摘要(4070) PDF(732KB)(1070)
摘要:
美国在水质标准制定过程中拥有一套完善的经济分析程序,用于各州及区域对水质标准进行制定与修订。对该程序及其相关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将对完善我国国家水质标准制定中的经济分析和制定经济可行的水质标准有着积极作用。重点分析了美国水质标准中的经济分析程序以及相关的财务指标,介绍了经济分析在反降级政策中的使用。针对我国目前水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水质标准经济分析的相关思路。
盐度作为咸水湖富营养化基准指标的可能性初探
张亚丽, 席北斗, 许秋瑾
2011, 1(3): 260-263.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43
摘要(4664) PDF(584KB)(1516)
摘要:
我国咸水湖泊占总湖泊面积的一半,其中部分已呈现富营养化状态。针对咸水湖的典型特征因子——盐度,系统论述了盐度与湖泊初级生产力间的效应关系,相关研究证实,盐度是控制盐水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不仅影响着藻体的生长代谢、生理生化成分和氮磷营养盐吸收,而且影响着其蛋白表达、抗氧化酶活性及产毒变化等。因此,建议在研究咸水湖富营养化问题时,应从试验研究和历史数据统计分析2个角度,深入分析盐度–藻–氮磷营养盐的影响关系,进一步实证探讨将盐度纳入营养物基准指标体系中的可能性。
制定场地土壤风险评价筛选值中关注污染物的预筛选方法
周友亚, 颜增光, 周光辉, 曹云者, 侯红, 白利平, 李发生
2011, 1(3): 264-269.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44
摘要(6860) PDF(835KB)(2097)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扩张,我国企业搬迁遗留遗弃污染场地问题日趋严重,如这些场地未经环境调查、评价和修复直接再利用就会存在潜在健康风险。包括场地土壤筛选值在内的系列场地环境评价导则和标准的颁布将会对污染场地管理工作起极大的推动作用。土壤污染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研究并制定了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关注污染物的选择是制订筛选值的首要工作。介绍了制订北京市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过程中对关注污染物选择的一些经验,以期为未来制订其他城市或地区筛选值时关注污染物的选取提供借鉴。
新标准下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代晋国, 宋乾武, 张玥, 秦琦
2011, 1(3): 270-274.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45
摘要(6670) PDF(699KB)(2340)
摘要:
随着新垃圾渗滤液排放标准的实施,我国大部分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面临着技术升级改造问题。分析了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路线出发,探讨了垃圾渗滤液不同处理技术环节的发展方向,提出对现有技术的升级改造与新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垃圾渗滤处理技术研究的一个重点,其中以羟基自由基为基础的高级氧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垃圾渗滤液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并指出高级氧化处理与生化处理技术的高效集成是垃圾渗滤液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本研究旨在为我国垃圾渗滤液工程提标改造及新建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提供参考。
中国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评估
宋国君, 韩允垒, 何雅琪, 王晨
2011, 1(3): 275-280.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1.03.046
摘要(4416) PDF(882KB)(1487)
摘要:
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是政府相关部门促使排污者执行排放标准,实现“达标排放”的过程。中国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实现了“初步达标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境保护技术进步;但还存在排放监测方案不足以判定“连续达标排放”,实施手段的保障性不强,实施效率较低,缺乏评估和更新机制等问题。建议设计匹配的监测方案以促进污染源“连续达标排放”;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以保障排放标准的有效实施;建立排放标准的评估和更新机制以及时合理地推动污染控制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