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期刊简介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创刊于201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主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环境工程技术领域综合性科技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S)扩展版收录。被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 web)、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 Abstracts)收录,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全文收录。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5972/X,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991X;官方网站www.hjgcjsxb.org.cn。双月刊,单月20日出版。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面向环境、生态、管理工程技术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各级环保管理人员、环保企业经营者与生产者以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广泛面向各级环保管理部门、著名高校、著名环保科研单位、著名企业园区、著名环保企业发行,并通过邮政系统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同时,经本刊及本刊加入的数据库系统通过网络发布。

本刊办刊宗旨: 追踪国内外环境工程技术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报道环境工程及实用技术应用的先进典型案例,关注环保产业最新政策和行业热点问题,推动环境工程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我国环境工程技术水平提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的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78年12月31日,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家级社会公益非营利性环境保护科研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创新性、基础性重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同时,致力于为国家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与咨询需要,为提高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决策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实施“人才战略、科技创新战略、环境标准战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形成了以大气环境研究、水环境研究、生态环境研究、环境工程技术研究、环境安全研究、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研究为主的环境科学创新体系,拥有200多名高级研究人员和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800余人的科研、开发与教学队伍;具有一批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大、中型科研实验设备和重点实验室,如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化学品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城市与区域大气环境实验室、移动源污染控制实验室、BASF汽车燃料实验室、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实验室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国内著名环境科学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著名环保企业有长期和广泛的合作研究机制。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挂靠的学会有:中国环境学会大气环境分会、水环境分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生态农业分会;中国GIS协会环境专业委员会;中国毒理学会生态毒理专业委员会;国家气候委员会气候影响分会等。“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国家机动车环保技术法规专家委员会”及“国家气候委员会气候影响评价和对策分委员会”等机构也设在院内。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设有可授予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生态学、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硕士学位的5个硕士点,具有单独招收博士后资格,并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共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点。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人才和科研力量优势为创办环保工程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将《环境工程技术学报》办成汇集环保工程技术创新、环保工程科研新成果及推广应用、环保产业政策、行业动态、专家言论于一体的我国环保工程技术领域的高端精品刊物,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不仅依靠自身优势,还联合了我国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有雄厚技术实力和代表性的单位: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共同办刊。《环境工程技术学报》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本学科专家办刊,由来自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在编委会的领导下,形成以编委、学科带头人和著名专家教授为核心的约稿、写稿、审稿、定稿的“专家系统”,形成高效规范化运作机制,努力将本刊办成国内外一流的著名期刊。

我们努力将《环境工程技术学报》办成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企业间技术交流,环境工程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的平台。我们期盼与广大有志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同仁和朋友密切合作,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科技学术交流及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刊为开放获取(Open Access)期刊,实行双盲审稿,暂不受理广告业务。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