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10卷  第5期

封面+目次
封面+中英文目录
2020, 10(5): .
摘要: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案例专栏
我国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问题分析、治理思路与措施
高红杰, 袁鹏, 刘瑞霞
2020, 10(5): 691-695.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105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大,我国很多城市水体污染负荷超出水体自净能力,水质恶化甚至出现黑臭现象,城市黑臭水体已成为当前公众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明确了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的目标和方向。介绍了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背景和意义;从点源、面源、内源以及水动力学条件等方面,解析了水体黑臭成因和污染来源;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黑臭水体“标本兼治”的目标,提出了黑臭水体整治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明确了统筹考虑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监控与管理的黑臭水体治理措施。为加快全国范围内黑臭水体治理,实现治理目标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南京市月牙湖黑臭水体整治与生态修复
袁鹏, 徐连奎, 可宝玲, 孙菲, 高红杰
2020, 10(5): 696-701.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111
摘要:
月牙湖是南京市主城区主要河道之一,整治前存在污染源治理不彻底、水质退化严重、水生态系统受损等问题,最终使水体变黑变臭。以消除黑臭、改善水质为目标,月牙湖整治采用雨污分流、内源治理、食藻类大型溞引导水生态系统构建、水下森林系列工程技术措施,实施了控源截污、底泥清淤与水生态系统修复等整治工程,并从精细化管理、信息化监督、强化公众参与等方面创新了管理机制。整治结果表明,月牙湖水质改善显著,水体氨氮、总磷、溶解氧浓度等主要指标可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水体透明度增至1 m以上;湖体水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呈现草型清水态,实现了排水畅通、水清岸绿、景观和谐。建议进一步加强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月牙湖水体“长制久清”。
南方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以南宁市竹排江e段(那考河)为例
李斌, 刘东, 刘瑞霞, 韦干杰, 秦德全, 万成仁
2020, 10(5): 702-71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107
摘要:
竹排江e段(那考河)是南宁市典型的城市黑臭水体,亟需进行治理。分析了那考河水质污染特征,识别其主要污染来源;针对污水和初期雨水入河、河道底泥淤积、生态基流匮乏、河道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等问题,提出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清理、活水保质、生态修复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并因地制宜地开发了流域适用的“净水梯田”生态护岸技术,对溢流或径流雨水进行多级净化;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按效付费的建设模式,治理后那考河水质稳步改善且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标准,生态效益显著,水体周边人居与商业环境明显改善。
沈阳市满堂河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分析
路金霞, 彭帅, 孙坦, 刘振新, 宋楠楠, 刘晓玲
2020, 10(5): 711-71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112
摘要:
满堂河是沈阳市的典型黑臭水体,也是东北地区典型的季节性河流,其水质直接影响着两岸居民的生活,亦影响着浑河干流水质。近年,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及长效管理等综合措施,已基本解决了满堂河河道污染问题,显著改善了河道水质及水环境。以满堂河为例,在分析河流主要污染来源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满堂河治理的总体方案、目标及措施,总结满堂河黑臭水体整治的典型治理技术及经验,以及综合比较满堂河整治前后的成效,以期为东北地区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借鉴。
广州市双岗涌黑臭水体整治案例分析
傲德姆, 孙菲, 冯庆标, 李晓洁, 李斌, 杨芳
2020, 10(5): 719-725.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106
摘要:
广州市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积累了一些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以广州市双岗涌黑臭水体整治为案例,从水环境问题识别、整治思路与措施、治理成效3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分析。针对双岗涌流域污水未有效截排、小微水体污染严重、河道被侵占、管理缺失等问题,提出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的技术路线,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其中,采用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对双岗涌周边3个鱼塘进行修复,构建了食藻虫+沉水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达到水质净化和恢复水体自然生态系统双重目的。双岗涌整治后,不仅消除了水体黑臭,还恢复了岭南水乡的河涌风貌。
贵阳市七彩湖黑臭水体治理案例分析
王凡, 潘钧, 刘丹妮, 卫毅梅, 彭文博, 魏文昌, 柏杨巍
2020, 10(5): 726-73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108
摘要:
选取贵阳市七彩湖作为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特点地区黑臭水体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与阐述了七彩湖主要水环境问题、治理措施、典型治理技术以及治理成效。治理前七彩湖存在污水收集能力不足、生活垃圾任意堆放、底泥淤积严重等问题,水质为重度黑臭,贵阳市采取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生态修复、景观打造的治理思路,采用了以箱体内设泥渣砂油(SSgo)固液秒分离技术和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FBBR)工艺为核心的污水处理集成技术、生境营造与生态修复技术及活水循环提质技术开展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案例分析——以海口市美舍河为例
李晓洁, 刘瑞霞, 傲德姆, 孙菲, 高红杰
2020, 10(5): 733-739.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109
摘要:
阐述了海口市的母亲河——美舍河黑臭的主要原因以及整治工程措施,总结了黑臭水体治理的成效。由于市政基础设施薄弱,美舍河沿线存在生活污水直排,雨污错接、混接,合流溢流污染等情况,导致水体常年黑臭。自2015年以来海口市以流域为单元,遵循海绵城市、生态河道的先进理念,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三步走原则,对美舍河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在控源截污方面,新建合流制排放管、布设截污管道共7.2 km,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3个,增加污水处理量7 500 m3/d;内源治理方面,采用挖掘机和绞吸清淤船配合的清淤方式清除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方面,采用环境修复剂对底质进行改良,种植沉水植被36万m2,建设1.0 m×22 m橡胶坝2座,全水域投放水生态修复剂等。此外,美舍河采用梯级潜流人工湿地技术,在增强处理效果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景观。通过上述综合整治,美舍河于2017年消除黑臭。
青岛市李村河黑臭水体整治案例分析
孙菲, 高书连, 袁鹏, 张晓峰, 张英杰
2020, 10(5): 740-745.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110
摘要:
李村河流域是青岛市中心城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系统和过城河道。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城市面源污染突出、长效机制不健全、河道生态稳定性差、沿岸居民环保意识弱等,导致李村河常年黑臭。自2016年以来,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和长效机制5个层面对李村河进行综合整治,主要措施包括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雨污分流、垃圾清运、淤泥清淤、生态修复及补水、建立河道管理机制等。在生态补水及调蓄整治过程中,通过结合管线非开挖定向钻穿越技术,创新性地对李村河进行再生水管道河底非开挖铺设。通过流域综合整治,消除了水体黑臭现象,将李村河打造成了常年有水、水清岸绿,集休闲健身、生态调节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景观廊道。
流域污染控制
淮河70年治理历程及“十四五”展望
于紫萍, 许秋瑾, 魏健, 胡术刚, 李爱民, 谢显传, 宋永会
2020, 10(5): 746-757.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11
摘要:
淮河是我国第一条开展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的旱涝灾害、水体污染事件及治理和管理措施,将淮河的治理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旱涝灾害频繁,主要遵循“蓄泄兼筹”思路,进行抗旱防洪等水利工程建设;第二阶段(1979—2005年)水质严重恶化,以提升防洪标准和强力治理污染源为思路,进行旱涝灾害和水污染的共同治理;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淮河被列入水专项重点示范流域,在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思路指导下,开展水污染的系统治理。相比20世纪90年代,目前淮河水质明显改善,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占比降至12.2%,优良水质占比显著提升,但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存在水环境污染压力大、水生态受损严重等问题。“十四五”期间应通过强化污染源系统治理、推进流域水生态完整性修复、提升流域调控管理能力等,持续推进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
基于受体模型和控制单元分区的流域污染源解析——以永定河张家口段为例
赵含嫣, 赵锐, 孙源媛, 郑明霞, 苏婧, 傅雪梅, 丁鸿羽
2020, 10(5): 758-76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08
摘要:
为识别永定河张家口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并确定流域重点管控行业和优控单元,将受体模型与控制单元分区相结合,建立流域污染源解析方法。结合研究区水系分布、行政区划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进行控制单元划分,利用聚类分析进行水质和污染源空间特征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和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受体模型进行分区污染源识别与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永定河张家口段按水质污染程度可分为污染较重的A区(洋河、清水河中下游)和污染较轻的B区(洋河、清水河上游及桑干河);A区受工业点源与面源混合影响,其中工业点源、农业种植贡献率分别为43%、44%;B区主要受面源影响,其中农村生活及旅游、农业种植、畜禽养殖贡献率分别为30%、18%、17%;由污染源空间特征,提出A区的重点管控行业为冶金和食品制造业,B区则为采矿业和食品制造业,确定覆盖阳原县的2、3号,覆盖涿鹿县北部和蔚县北部的5号,覆盖万全区的14号控制单元为面源污染优先防控单元。源解析与控制单元分区相结合的方法可较好地反映水质空间分异特征,提高源解析能力。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探索与思考
朱振肖, 王夏晖, 张箫, 许开鹏, 黄金, 于洋, 牟雪洁
2020, 10(5): 769-77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187
摘要:
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大坝所在地,是长江中上游关键节点,是三峡库区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地位极其重要。针对长江三峡地区长江干支流水体部分断面总磷超标、“化工围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废弃矿山破坏生态环境、珍稀濒危物种生境遭到破坏、生态保护修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围绕保障“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总目标,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路径。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草为有机整体,优化空间布局,将长江三峡地区划分为11个生态保护修复片区,统筹实施重要干支流水环境治理与修复、“化工围江”综合治理与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重要生态系统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创新六大类任务措施,构建分区分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体系,创新跨区域、跨部门的生态修复长效机制,积极探索长江三峡地区生态修复模式,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以期为其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与借鉴。
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研究与实践
邵上, 汪光, 廖磊, 李海东, 黄国龙
2020, 10(5): 779-785.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218
摘要:
粤北南岭山区是我国珠三角地区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针对矿山与土壤环境、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治理、环境安全保障与生态发展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以实现山清水秀、林带环绕、碧湖青田、城美人和为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以空间管控为前提,以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突出问题导向为总体思路,设计了相应的四大类17项工程方案;方案实施以来,在恢复矿山环境、提高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效果显著。建议下一步在分析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要素差异性特征、完善自然资源要素空间配置和生态补偿机制、总结试点经验并探索新型管理和运行模式方面重点开展研究。
2000—2015年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李付杰, 孙倩莹, 王世曦, 赵洋尘, 马欢, 计伟
2020, 10(5): 786-797.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59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评估是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基础,对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三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开展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明晰其价值,有助于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依托卫星遥感影像、地面生态监测、统计数据等,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江源区径流调节、水源供给、土壤保持、生态固碳、物种保育等生态系统服务。结果表明:15年间,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向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0年的4 805.58 亿元增至2015年的5 379.79 亿元,增加幅度为12.5%;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121.66、123.43、141.49和136.20 万元/km2;与2000年相比,2015年55.5%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提高,42.4%的区域变化不明显,仅2.1%的区域明显降低。
国家“两山”基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
纪荣婷, 陈梅, 程虎, 张龙江
2020, 10(5): 798-805.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211
摘要:
科学评价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对生态优先但评价尺度较小的国家“两山”基地的研究较为缺乏。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选取与经济和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8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建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2006—2017年宁海县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06—2017年宁海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保护水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宁海县的协调发展水平可分为3个阶段:2006—2009年,协调发展度较低,处于濒临失调衰退类;2010—2011年,协调发展度稳中有升,为勉强协调发展类;2012—2017年,协调发展度稳步提升,呈现从初级向中级再向良好和优质协调类发展。
基于旅游生态足迹的神农架国家公园可持续性管理研究
龚心语, 黄宝荣, 张丛林, 黄凯
2020, 10(5): 806-813.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16
摘要:
国家公园在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兼具游憩功能。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研究国家公园开展游憩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调查获取数据,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其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与娱乐生态足迹及总旅游生态足迹,分析游客旅游活动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与娱乐生态足迹分别为1 539.344、14 786.580、4 991.900和48.431 hm2,总旅游生态足迹为22 883.200 hm2,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9.614×10-3 hm2/人;对旅游生态足迹贡献较大的活动是餐饮和住宿,其占比分别为64.62%和21.81%。建议神农架国家公园主要针对旅游餐饮和住宿2个方面进行管理,并提出使用低能耗交通工具,提高住宿、餐饮等各类资源利用率,增加国家公园内各景区间的客运车次,推广国家公园相关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等具体管理措施。
大气污染治理
廊坊市雾、霾分布概况及与重污染天气共存时的风场差异
许敏, 李江波, 周玉都, 张绍恢
2020, 10(5): 814-82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01
摘要:
综合运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1°×1°)、风廓线雷达、气象观测资料以及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2015—2018年冀中廊坊市的雾、霾分布概况,并对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重度污染以上时的雾、霾垂直风场结构进行深入探究。结果表明:廊坊市的年均霾日数(47 d)多于雾日数(31 d),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霾的月差异较雾显著;区域性雾全年均可发生,10月雾发生日数达到最多,霾集中于秋冬季爆发,1月霾发生日数最多;当AQI超过200时,出现雾时的污染程度较出现霾时严重,AQI日均值平均偏高43,地面平均风速偏小0.5 m/s,相对湿度偏高25%,雾时地面以静风或东南风为主,而霾时多为东南偏东风;伴随雾的重污染天气,低空多为西南偏西风,而伴随霾的重污染天气,低空以东北风为主;出现雾或霾时,1 500 m(约850 hPa)以下低空均存在一个相对小风速层;3 000 m以下风速增至6~10 m/s时对空气中污染物扩散有一定有利影响,西北风风速越大,所在高度越低,扩散作用越明显。
工业聚集区大气VOCs组成特征及对臭氧生成的影响
成翔, 赵继峰, 肖洋, 李思遠, 孙友敏, 杨雪, 张桂芹
2020, 10(5): 823-83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209
摘要:
运用VOCs在线快速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了淄博市某工业集聚区大气中59种VOCs组分的浓度。结果表明:观测期间VOCs浓度平均值为(130.74±63.42)×10-9(以体积分数计,全文同),其中,烷烃占41.17%±17.67%,烯烃占34.22%±23.79%,含硫有机物占12.20%±20.83%,芳香烃占6.70%±10.39%,炔烃占5.75%±6.49 %;烯烃类VOCs活性最高,尤其是乙烯、顺-2-丁烯和丙烯,其参与大气中光化学反应的能力较强。选取VOCs和O3浓度不同的2个典型时段,用量子化学分子模拟对检出的含硫有机物与羟基自由基(·OH)的前线轨道能量差进行估算,发现甲硫醇、二甲基硫醚和二甲基二硫醚易与·OH发生链引发反应;分析2个时段VOCs组分对O3生成的影响得出,当烯烃和芳香烃浓度不高时,因含硫有机物浓度增加,O3浓度仍处于较高水平,含硫有机物是大气中O3生成的主要贡献物。通过VOCs/NOx判断敏感性发现,观测期间淄博市O3生成对VOCs比较敏感,属于VOCs控制区。
水污染治理
间歇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分散养猪冲洗水的影响因素
沈志强, 马晓蕾, 董婧, 肖宇, 周岳溪, 武福平
2020, 10(5): 831-83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219
摘要:
针对分散养猪冲洗水间歇产生的特点,采用间歇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装置B)对其进行处理,考察COD负荷、冲洗次数、进水时间和温度对处理性能的影响,并与连续运行ABR(装置A)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进水COD相比,装置B对进水量更敏感,且其能承受的COD负荷较装置A低,但在平均COD负荷分别为1.03、2.06、1.39和1.82 kg/(m3·d)时,对应的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6.2%、77.3%、86.0%和85.4%;增加冲洗次数至每天2次,有利于提升装置B的处理能力;延长进水时间至2 h,对装置B的处理性能没有影响;低温严重影响ABR的性能,温度降至15 ℃以下时,装置B对COD的平均去除率由17 ℃时的75.8%降至60.0%。
葫芦[6]脲对印染废水中染料曙红的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
刘永德, 马琳, 孙旭镯, 赵海亮, 李波, 万东锦, 肖书虎
2020, 10(5): 837-844.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19
摘要:
考察了葫芦[6]脲(CB[6])对印染废水中典型染料曙红的吸附特性,研究了初始pH、吸附剂投加量、共存离子等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 ℃,曙红初始浓度为20 mg/L条件下,CB[6]投加量为0.5 g/L时,2 h吸附去除率为79.5%,吸附动力学特征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等温模型拟合结果比Freundlich模型具更高的相关系数,由Langmuir 模型计算得出的最大吸附容量为413.05 mg/g,且随温度升高,最大吸附容量下降,表明CB[6]对曙红的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随溶液初始pH由3增至11,吸附容量从33.28 mg/g降至9.14 mg/g;共存阴离子对CB[6]吸附的不利影响顺序为PO3-4>CO2-3>NO-2>NO-3;CB[6]具有重复利用性,利用芬顿试剂3次再生后仍保持了原始材料84.9%的吸附容量。通过比表面积、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图谱和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表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静电势分布图分析,揭示了CB[6]可能的吸附原理是其“腰部”与阴离子形式的曙红水解产物产生静电吸引,从而形成超分子外包结构组装体。
电化学技术对海水养殖尾水中无机氮的去除效果
殷小亚, 乔延龙, 贾磊, 周明华, 刘克奉, 王群山
2020, 10(5): 845-85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222
摘要:
为研究电化学技术对海水养殖尾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作用,以天津市杨家泊镇某海水养殖工厂排放的养殖尾水为研究对象,选用DSA(dimensionally stable anodes)电极、间歇流的处理方式,考察电压、电极板间距、电化学处理时间对养殖尾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率的影响,并进行了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在电极板间距为2 cm,电压为3 V、电化学处理时间为5 min时,氨氮去除率达96.0%,此时能耗仅为0.79 kW·h/g;电极板间距为3 cm,电压为3 V,电化学处理时间为7 min时,亚硝酸盐去除率最高,为98.9%;去除亚硝酸盐的最低能耗为0.032 kW·h/g,此时去除率为75.2%;27组试验组中有14组经电化学处理后的养殖尾水总无机氮浓度达到SC/T 9103—2007《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排放标准。电化学技术对氨氮和亚硝酸盐均有很好的去除作用,不同试验条件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率均较高,且能耗较低。
MABR与微生物菌剂联用治理小型黑臭河道的效果
杨玥, 钟惠舟
2020, 10(5): 853-859.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14
摘要:
由单项技术联用而形成的复合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黑臭河道治理中。将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和微生物菌剂联用的复合微生物技术应用于小型黑臭河道实际治理工程中,结果表明:调试运行61 d,河道水体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溶解氧(DO)浓度上升,氨氮浓度和化学需氧量(COD)下降,但在调试运行期间水质存在反复现象;降水时水体透明度和ORP降低,氨氮浓度和COD反弹,雨后7 d均恢复正常,该技术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稳定运行42 d后,河道的水体透明度、ORP和DO浓度分别提高了157%、57%和308%,氨氮浓度和COD降低了65.0%和71.4%,河道黑臭消除。该复合微生物技术消除河道黑臭的工程实际治理效果良好且系统能维持较长时间,但提高水质的能力有限,进一步提高河道水质还需通过系统化、生态化、智慧化的综合治理。
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治理
土壤/沉积物中黑碳的老化模拟研究进展
胡昕怡, 徐伟健, 施珂珂, 楼莉萍
2020, 10(5): 860-87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221
摘要:
黑碳(black carbons,BCs)是化石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形成的碳质连续体,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沉积物中,对生源要素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新鲜BCs进入环境后会在生物或非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理化性质的改变,即老化。研究该过程中BCs的变化规律及机理,对于预测其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非常重要。概括了氧气、水分、温度、pH等影响老化的环境因素,总结了国内外BCs老化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实验室各种老化模拟方法对BCs理化性质的影响,探讨了其机理,对比了人为老化和自然老化之间的差异。指出当前BCs老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然老化数据欠缺,仍缺乏定量的、系统的研究,以及老化研究方法有待革新等。
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烃的分析方法及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曹小聪, 吴晓晨, 徐文帅, 熊曾恒, 王晨野, 胡珊瑚, 胡斐
2020, 10(5): 871-88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77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烃的分析方法和污染特征研究进展。对各类提取方法和测定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目前,水样中石油烃的提取方法最常用的是液-液萃取,而沉积物样品最常用的是索氏萃取、超声波萃取,气相色谱是测定总石油烃浓度和石油烃特定组分浓度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总结了石油烃在全球范围内水和沉积物中的污染水平、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中石油烃低污染浓度(0.05~4.13 μg/L)出现在泰国湾和马来西亚半岛东海岸,高污染浓度(1 581 541 μg/L)出现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沉积物中石油烃低污染浓度(未检出~1.71 mg/kg)来自波斯湾北部的海岸线和红树林,高污染浓度(300~16 500 mg/kg)来自珠江口;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烃污染主要分布在亚洲;石油泄漏、工业废水排放和城市径流是环境中石油烃污染水平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今后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烃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大型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的问题探讨与工程实践
孙兴凯, 黄海, 王海东, 张景鑫, 杨勇, 周广东, 初文磊
2020, 10(5): 883-89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216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遗留的大型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开发再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与人体健康风险较高。大型污染场地具有分布范围广、占地面积大、污染情况复杂等特点,开发再利用过程中面临着重修复轻调查、修复技术类型单一、二次污染防控难度大等问题,在大型场地开发再利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的相应对策。以北京焦化厂为例,介绍了该场地在修复和开发再利用过程中通过开展场地补充调查、采用多技术集成修复、加强二次污染防控和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开展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