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5卷  第4期

水污染治理技术
不同碳硫比条件下底物类型对硫酸盐去除的差异性
张净瑞, 朱葛夫, 潘小芳, 刘超翔, 黄栩, 刘琳
2015, 5(4): 253-258.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5.04.041
摘要:
为探索底物和碳硫比(CODCr/SO42-)对硫酸盐去除的影响,分别以乙醇、乳酸、丙酸、丁酸、乙酸为底物,采用静态试验考察了不同CODCr/SO42-条件下利用不同底物去除硫酸盐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35  ℃条件下,CODCr/SO42-为2.0时,硫酸盐还原菌(SRB)对乙醇的适应性最好;CODCr/SO42-为2.5时,以乳酸、乙醇、丙酸为底物的系统中硫酸盐去除率分别可达90.29%、81.27%和80.69%;CODCr/SO42-为3.0也可维持较高的硫酸盐去除率,以丁酸、乙酸为底物的系统中硫酸盐去除率分别可达88.78%和73.69%。研究表明,CODCr/SO42-对SRB可利用的底物类型影响较大,根据底物类型选择最优的CODCr/SO42-,能够显著提高硫酸盐的去除效果,可为缩短厌氧脱硫反应器的启动时间提供新的思路。
过硫酸钾氧化去除水和土壤中的苯胺
吴玉婷, 马福俊, 谷庆宝, 彭昌盛
2015, 5(4): 259-264.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5.04.042
摘要(1801) PDF(842KB)(1038)
摘要:
以过硫酸钾为氧化剂去除水和土壤中的苯胺,考察了反应温度、氧化剂浓度、初始pH等因素对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40 ℃、过硫酸钾浓度为103.0 mmol/L,初始pH为5~11时,水中苯胺的降解效果最佳,降解率可达94.1%。当反应温度为40 ℃,过硫酸钾浓度为1.2 mol/L时,土壤中苯胺的降解率达到98.9%。表明过硫酸钾能够有效去除水和土壤中的苯胺,可作为苯胺污染物应急处置的一种可能的方法。
沸石分子筛对水中2,4-二甲基苯酚的吸附特性
魏健, 孔明昊, 宋永会, Jean-Stéphane PIC, 范冬琪
2015, 5(4): 265-270.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5.04.043
摘要:
以沸石分子筛为吸附剂,采用批次试验,研究静态吸附对水中2,4-二甲基苯酚(2,4-DMP)的吸附去除效果,比较了3种不同类型的沸石分子筛对2,4-DMP的吸附性能,选择其中吸附性能最好的沸石分子筛FAU-Y为吸附剂,分别考察了溶液初始pH、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AU-Y对2,4-DMP具有较大的吸附量,在2,4-DMP初始浓度为250 mg/L,溶液初始pH为5.2,吸附剂投加量为5.0 g/L时,室温条件下反应24 h可以达到吸附平衡状态,饱和吸附容量为48.22 mg/g;初始pH为2.0~9.3时,对FAU-Y吸附2,4-DMP没有明显影响;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分析结果表明,二级动力学能更好地描述FAU-Y对2,4-DMP的吸附,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对吸附平衡数据的拟合优于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
均相Fenton法处理石化废水反渗透浓水
范冬琪, 魏健, 徐东耀, 涂响, 宋永会
2015, 5(4): 271-276.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5.04.044
摘要:
采用均相Fenton法处理反渗透浓水,考察了H2O2浓度、Fe2+浓度、初始pH以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废水可生化性及污染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H2O2浓度为75.0 mmol/L,Fe2+浓度为7.5 mmol/L,初始pH为3.0,反应温度为25℃的条件下,反应2.0 h后废水TOC可由198.4 mg/L降到111.6 mg/L,有机物矿化去除率达43.7%左右,BOD5/CODCr由0.11提高至0.28,废水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可生化性也得到明显改善。处理前后废水的三维荧光光谱(EEM)分析结果表明,均相Fenton法对废水中荧光有机物总去除率可以达到78.7%,有助于废水可生化性的改善。
碱改性ZSM-5沸石分子筛吸附去除水中Pb2+的研究
张健, 万东锦, 刘永德, 李功坤
2015, 5(4): 277-283.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5.04.045
摘要:
采用NaOH溶液对市售ZSM-5沸石分子筛进行改性,研究发现,碱改性分子筛吸附去除水中Pb2+的性能得到提高,经0.50 mol/L NaOH改性效果最好。对改性前后分子筛的吸附动力学及等温线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前后分子筛吸附过程均符合假二阶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30 ℃下碱改性分子筛最大吸附容量为54.64 mg/g,是未改性分子筛的1.60倍。对于初始浓度为20 mg/L的Pb2+,当碱改性分子筛投加量大于1.0 g/L时,吸附去除率大于98.5%。考察水中常见阳离子Cu2+、K+、Na+、Mg2+的干扰作用,各离子影响顺序为Cu2+>Na+≈ K+>Mg2+。此外,采用红外光谱、BET和XRD手段对改性前后分子筛进行表征,发现分子筛孔径增大,硅铝比降低是改性分子筛吸附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生态工程与恢复技术
人类活动干扰下土地利用异质性特征分析—以中山市为例
王明浩, 王文杰, 吴坤, 王加攀, 许超
2015, 5(4): 284-292.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5.04.046
摘要:
以中山市为例,在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数据的基础上,以系统网格采样法计算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强度,并探索了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受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 200 m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强度异质性在空间上的特征。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2000—2010年,中山市土地利用强度分布模式由多点式向极化转变,而且还表现出核心区域的扩散效应。在整体的范围上看,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变异受尺度影响,随着尺度的增加各向同性的减弱,转变成明显的各向异性。研究区内自然条件以及区域发展政策的差异,导致研究区内行政单元间的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分异明显。在人类活动影响的驱动下,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强度异质性呈现增强的趋势。
基于GIS的福建闽江上游山洪灾害风险区划
岳琦, 张林波, 刘成程, 张海博
2015, 5(4): 293-298.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5.04.047
摘要:
风险区划是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理解山洪灾害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区划,可为科学地分析山洪灾害致灾因子,恰当地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以多年降水均值、土壤类型、坡度、高程、最长汇流路径长度、最长汇流路径比降、糙率、稳定下渗率、人口密度、地均GDP、土地利用状况和植被覆盖度12项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结合确定权重,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完成闽江上游山洪灾害危险评价图、易损性图和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图。并与1985—2013年近30年的灾害数据进行集成分析,比较山洪灾害风险区划与灾害发生情况,以期为不同风险地带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为山洪易灾区居民提供风险信息。
基于农田畜禽承载力的县域养殖业环境管理研究—以寿光市为例
尚洪磊, 周婷婷, 高馨婷, 郑烨, 王宝良, 韩永伟
2015, 5(4): 299-305.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5.04.048
摘要(2233) PDF(951KB)(1096)
摘要:
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分析了县域农田畜禽承载力,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管理对策。结果表明,寿光市畜禽养殖规模总体较为合理,且仍有承载103.3万头猪当量养殖量的发展空间,然而乡镇(街道)间畜禽养殖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乡镇养殖量超过农田畜禽承载力2倍多,环境污染风险极高;2008—2013年间寿光市农田畜禽承载力无显著变化,预计到2018年养殖量将达到饱和;从空间分布来看,寿光市农田畜禽养殖环境压力呈“北肥南瘦”和南部地区“皮薄馅大”的特点。因此,提出控制畜禽养殖发展规模和奖励机制等管理对策,以期为县域养殖业环境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环境基准与标准制定
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现状及建议
李琴, 蔡木林, 李敏, 朱静, 谷雪景, 王海燕
2015, 5(4): 306-314.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5.04.049
摘要:
对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现行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环境标准的状况进行了梳理,结果显示,法律中确立的一些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尚未得到全面落实,管理过程中主要侧重无害化防治,而减量化和综合利用化的管理较为薄弱;危险废物管理的环境标准体系也还需进一步完善。建议修改、完善现行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全面落实现有危险废物管理制度的实施,在危险废物管理中采取优先顺序策略,加强源头减量,促进资源化利用,在加强危险废物管理过程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完善环境标准体系。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修订关键点研究
赵丽娜, 姚芝茂, 戴天有, 王宏洋, 周晓松, 赵鑫, 钱小平, 王海燕
2015, 5(4): 315-322.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5.04.050
摘要:
针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文本内容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提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修订的6个关键点,即该技术规范定位及与其他相关标准的协调关系、医疗废物暂存时间和温度要求的调整、医疗废物处置厂防护距离的要求、处理处置技术覆盖范围调整与技术选择、应急处置的管理要求和标准效力的提升。通过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明确该技术规范在医疗废物管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其突出特色在于覆盖医疗废物管理全过程,既要整合其他相关标准的相关内容,又规定了其他标准未涉及环节或技术的管理要求,如医疗废物暂存环节、应急处置环节以及高温干热消毒处理技术等;医疗废物暂存时间和温度应增加低温贮存的相关要求;防护距离应基于现行环境标准管理要求的变化和实际情况而确定;处理处置技术的选择应关注最新技术进展,及时纳入先进技术;应急预案的建立要考虑协同处置医疗废物的技术内容;通过转化为强制性标准进一步提升标准效力。
行业污染控制评估
废打印机回收处置的生命周期评价
阮久莉, 郭玉文, 乔琦
2015, 5(4): 323-327.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5.04.051
摘要(2108) PDF(642KB)(1179)
摘要:
以废打印复印一体机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废打印机回收处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对未来废打印机回收处置监管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废打印机的回收处置是有积极的环境效益的,其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避免了无机物对呼吸系统损害、气候变化、生态毒性和化石燃料等方面,在酸化/富营养化、矿产资源等方面影响稍小。其中,在造成的环境影响方面运输和电耗是主要环节,而在避免的环境影响方面金属和塑料的再生利用是主要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塑料对于废打印机回收处置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最为敏感,其次是电耗,再次之是金属回收过程。未来开展废打印机的回收处置时,需规范化回收和拆解,降低电耗,并推进塑料和金属再利用技术的研发,以进一步提高废打印机回收处置带来的环境收益。
环境监测与监控技术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固体废物中的钡
朱静, 李倩, 顾自强
2015, 5(4): 328-332.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5.04.052
摘要(2170) PDF(592KB)(1219)
摘要:
研究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固体废物中钡的方法。确定了石墨管类型、最佳升温程序和酸消解体系等的测定条件,并通过实际样品检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热解涂层石墨管,当溶液钡浓度在0~50.0 μg/L,最佳灰化温度为1 000 ℃,最佳灰化时间为8.0 s,最佳原子化温度为2 600 ℃,最佳原子化时间为2.8 s时,钡浓度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1,方法检出限为2.7 mg/kg,相对标准偏差为2.7%~5.4%,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9.5%~94.5%。
流域污染治理技术
湖南水府庙水库流域景观格局与水质特征关系分析
王明浩, 王文杰, 冯宇, 吴棣, 吴坤
2015, 5(4): 333-340.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5.04.053
摘要:
以湖南水府庙水库流域为例,在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结果以及水质监测数据基础上,选用景观和斑块类型2个水平上的景观指数,采用空间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典范式对应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该流域内景观格局特征,并探讨了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特征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河流水质显著相关,其中林地面积所占比例与多数污染指标呈显著负相关,而耕地、建设用地面积所占比例与各污染指标呈正相关。2)景观格局在景观和斑块类型水平上对水质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其中斑块破碎度在2个水平上对水质的影响均较大;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与水质均无明确相关性。3)景观格局在流域尺度上对水质影响的异质性表现在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各种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特征对河流中污染物源、汇的贡献和迁移转化的影响的差异性。
城市河流截污与人工湿地净化实例
杨永森
2015, 5(4): 341-346.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5.04.054
摘要:
针对受上游村庄、城镇、农田等点源、面源污染的城市河道,采用截污与人工湿地净化协同的处理方法改善水质。其中截污环节根据地形与开发时序,合理设置截污分区,设计了配套所需的截污设施;湿地净化环节合理利用自然地形采用多级潜流人工湿地与阶梯多级表面流湿地复合的湿地水净化系统,并选取合适的湿地植物,保障人工湿地正常代谢。设计截污能力为1.02×104 m3/d,人工湿地处理能力为3.5×104 m3/d,人工湿地面积45 ha。经过截污与人工湿地净化协同作用,可基本实现水质净化目标,使其达到河道的景观水质标准要求,不仅有效保障处理水质更可营造城市水景,通过充分发挥河流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可改善研究区所在地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