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3卷  第6期

辽河保护区治理与保护研究专题
稳河势、保水质、促生态——辽河保护区生态治理实践
李忠国
2013, 3(6): 465-471.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72
摘要:
继2009年辽河干流水质COD消灭劣V类后,目前地表水5项主要指标(COD、NH3-N、BOD5、DO、pH)经检测均达到Ⅳ类水质并相对稳定,鱼类已恢复到40种,具有标志性的河刀鱼已重现。辽宁省通过划定辽河保护区,并设立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以流域综合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河流管理机构,划区设局为治理保护辽宁人民的母亲河而实施的多目标集成与多措并举提供了体制保障。介绍了辽河划区设局以来实施的主要生态治理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及划区设局在落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适宜性分析的辽河保护区土地利用规划
孔维静, 孟伟, 张远, 宋永会, 王一涵, 姚懿函
2013, 3(6): 472-480.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73
摘要:
基于保护河流完整性原则,同时考虑满足人类需求,利用适宜性分析方法对辽河保护区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分析河流纵向物理特征和横向结构,将辽河保护区纵向分为8段,横向分为4个区。利用适宜性分析并结合河流横向特征,对辽河保护区的土地进行规划,共有用地类型11类,按面积由大到小分别为河岸带生物多样性用地、辽河口湿地用地、生产用地、入干水质控制用地、大坝防洪安全用地、河道用地、高生态功能湿地用地、险工险段低风险用地、生态水面景观用地、水库湿地用地和城市景观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38.71%、22.56%、12.17%、7.85%、4.20%、3.62%、3.22%、2.79%、1.89%、1.88%和1.12%。近80%的土地用于与构建水生生境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体现了保护区生态保护的功能定位。
辽河保护区景观格局初步分析
王思宇, 段亮, 宋永会, 高红杰, 孙晨
2013, 3(6): 481-485.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74
摘要:
以辽河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对保护区景观格局进行初步研究,分析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果表明,辽河保护区内的主要景观类型是农田,且基本农田所占比例较大;保护区内的农村居民点和农田均会造成面源污染,是保护区治理保护的不利因素。提出应注重保护区内农田向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减少工业及交通建设用地面积,保护区域内水体和动植物资源;在土地管理中,注重自然生态原则,逐步恢复保护区内植被,以有利于区内水禽、小型兽类的生存繁衍,切实维护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辽河保护区河道清障技术研究
刘晓玲, 段亮, 宋永会, 刘雅萍
2013, 3(6): 486-492.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75
摘要:
辽河历年来洪涝灾害频繁,虽然过去开展过多次河道恢复工作,但近年随着阻水障碍物等的违规发展,其行洪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关注。通过对历年辽河保护区河道清障情况的分析,结合河障实地踏勘成果,确立了辽河保护区河道清障的范围与目标;同时研究了远近期辽河保护区河道清障技术,探讨了河道的清障效果;并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辽河保护区河道恢复工作的顺利实施是解决河道行洪安全问题的关键途径,可实现辽河保护区的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双赢的效果。
辽河保护区河道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研究
冯新伟, 林齐, 段亮, 宋永会
2013, 3(6): 493-497.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76
摘要(2359) PDF(655KB)(1261)
摘要:
针对辽河河道泥沙淤积严重而导致的河床主槽升高、防洪能力降低以及汛期洪水威胁堤防等问题,提出了河道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工程技术和方案。通过对辽河重点河段清淤范围的划定,对柳河口-卡力马-六间房-盘山闸-曙光桥以及石佛寺坝前-鲁家大桥段5个河段的清淤断面进行了设计,采用设计横断面与现状横断面套绘的方法对清淤量进行了核算,河道清淤总长度达194.79 km,清淤量为6 373.13 万m3。对辽河干流岸坡生态治理进行了设计,设计岸线总长度1 064 km,建设工程总长度625.6 km,最终达到辽河河势稳定、消除险工的河道综合治理的目的。
辽河保护区河道险工治理研究
冯新伟, 刘瑞霞, 李斌, 段亮, 张晓孟, 宋永会
2013, 3(6): 498-502.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77
摘要(2253) PDF(627KB)(1150)
摘要:
通过对辽河干流河道险工全面考察、河道险工成因分析以及河道演变分析结果,分别采用马卡维耶夫法、平滩水位法、造床流量保证率法、主汛期月平均流量法对造床流量进行了计算;根据历年主槽平均宽法、经验公式法、造床流量下现状河道水面宽法的计算,同时充分考虑各河段河道特点、上下游协调统一,并为河道的演变发展预留一定空间,综合确定了辽河干流各河段整治宽度;分别针对辽河两岸岸坎-缓坡和陡坡,提出了河道险工综合治理技术,为辽河干流防洪工程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辽河保护区干流自然生境恢复措施研究
涂响, 彭剑峰, 段亮, 宋永会, 高红杰
2013, 3(6): 503-507.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78
摘要:
由于人类对辽河干流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污染物排放等原因造成辽河断流干涸、水质恶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为了恢复辽河干流自然生境,进而改善整个干流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干流植被恢复、野生动物生境恢复和干流滩地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三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辽河干流自然生境的恢复依托于辽河干流各类湿地的建设和恢复体系之中,并且考虑了当地自然社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目前修复技术水平。
环保产业政策与管理
我国治污减排政策的就业效应检验
杜雯翠, 田小改, 周成华, 杨浩
2013, 3(6): 508-513.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79
摘要:
治污减排政策执行后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水平的作用效果,是影响地方政府治污减排政策实施力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采用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三大治污减排手段反映治污减排政策的实施力度,通过联立方程模型检验2005—2010年全国30个地区治污减排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工程减排对失业率没有明显影响,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能够有效降低失业率。因此,如地方政府推行治污减排政策,不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反而可以利用治污减排政策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电解锰行业污染治理技术评估研究
李旭华, 周长波, 朱宁芳, 王璠, 党春阁, 方刚
2013, 3(6): 514-518.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80
摘要:
通过分析国内外电解锰企业的污染治理技术现状,以电解锰企业污染治理技术为评价对象,构建了我国电解锰行业污染治理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了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估筛选,得出电解锰行业污染治理最佳可行技术清单。清单可为《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技术指导文件提供技术支持。
水污染控制治理与资源化技术
辽河流域印染行业重点排污河段有机污染物的定性分析
张晓孟, 李斌, 单永平, 刘瑞霞, 曾萍, 宋永会, 杨永哲
2013, 3(6): 519-526.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81
摘要:
通过对辽河流域印染行业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在确定重点排污河段的基础上,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E-GC-MS)对相关纺织工业园区的废水处理厂出水及受纳水体各断面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城河是印染企业重点排污河段,其废水和CODCr接受量分别占印染行业总排放废水的51%和40%;在废水处理厂出水中,共检出48种有机污染物,主要为含氮杂环类、胺类、取代苯类和醇类;在海城河各断面均有不同种类的有机污染物被检出,尤其是在海城河下游,含氮杂环类和取代苯类污染物居多。在检出的有机污染物中,有9种是被我国或美国列入优先控制的污染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丁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对二甲苯、苯胺、对二氯苯、4-硝基甲苯、2,4-二硝基甲苯和萘)。
缓释型除磷药剂在小型污水处理装置中的应用
许春莲, 王文君, 胡学东, 武少伟, 戴建坤, 近藤宗浩
2013, 3(6): 527-531.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82
摘要:
新型缓释型除磷药剂是一种片剂状铝盐无机化合物絮凝剂,具有在水流的冲刷作用下缓慢溶解,同时保持一定强度和形状的特性。通过新型缓释除磷药剂在A/O工艺污水处理装置中的应用,对其特性及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剂投加设备简单,维护管理方便,适用于小型污水处理装置的除磷。平均药片用量为2片/m3污水(200 g/片),出水的TP浓度为0.52~1.80 mg/L,去除率为82%~87%。
生物生态工程与恢复技术
基于GIS的伊犁河谷地区生态承载力研究
陈晨, 张哲, 王文杰, 刘军会, 王维, 刘孝富
2013, 3(6): 532-539.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83
摘要:
以生态承载力理论为指导,利用GIS技术,对伊犁河谷地区生态承载力现状进行定量化评价与空间化表达。结果表明,伊犁河谷地区生态承载力总体处于可承载状态,但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处于超载状态,其中伊宁市和伊宁县处于严重超载;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生态承载能力较高,其中特克斯县和昭苏县处于盈余状况。从区域地形特征看,山区—丘陵—平原生态系统承载力负荷依次递增。森林资源、天然草原资源和水资源状况是伊犁河谷地区各县市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而城镇化、工农业发展带来的人口密集、污染负荷超载以及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是导致生态承载力超载的主要驱动因子。
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与管理
新化学物质GHS水生环境危害分类探讨
卢玲, 孙锦业, 毛岩, 葛海虹, 于相毅, 读刚, 赵小进
2013, 3(6): 540-546.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84
摘要(2328) PDF(922KB)(1332)
摘要:
为推动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在我国的技术实施,结合2004—2012年常规(正常)申报登记新化学物质的水生环境危害分类情况,探讨了新化学物质GHS水生环境危害分类方法,对分类标准应用、数据选择、分类程序、危害类别判定、分类结论表达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常见难于试验新化学物质分类方法,明确了分类涉及的相关技术问题。
我国工业化学品测试GLP发展的历程、特点和挑战
刘纯新, 于丽娜, 聂晶磊, 杨力, 陈琳, 兰孝峰, 张梦莎
2013, 3(6): 547-550.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85
摘要(2530) PDF(637KB)(1246)
摘要:
回顾了我国工业化学品测试GLP发展的历程,分别介绍我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2个工业化学品测试GLP体系的概况,及其与OECD的GLP之间的异同。介绍了环境保护部采用的GLP中文译法所考虑的因素。指出环境保护部的GLP体系是为保证环境管理所需数据的质量,在管理体系方面涵盖OECD的GLP准则的全部内容;同时关注技术能力,增加了技术考核的要求。分析了我国工业化学品测试机构在建立、理解和执行GLP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建议加强人员培训,强调注重培训质量;加强国际交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GLP专家,完善我国化学品测试GLP考评体系;通过实验室间技术比对,严格督促实验室认真执行GLP规范的各项规定,提高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